
作者 | 陆茗
编辑 | 向现
5 月 20 日 ,在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上,中国战机歼 -10CE(歼 -10C 外销型号)占据展台 C 位,再度成为焦点 ,引发了马来西亚副总理扎希德等外国军政界人士的兴趣 。
此前,央视新闻披露:歼 -10CE 首次取得实战战果,在空战中一举击落多架战机。
这一战果说的是 5 月 7 日的一次印巴空战中 ,巴基斯坦出动歼 -10CE 击落印度使用的法国 " 阵风 " 战斗机——不是名气更大的歼 -16,也非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 -35,是低调的歼 -10CE 惊艳了军事圈。

巴基斯坦空军歼 -10CE/ 图源:央视新闻
3 年前,当歼 -10CE 战斗机首次列装巴基斯坦空军时 ,专业期刊《航空知识》曾对比歼 -10CE 与 " 阵风 " 的优劣势,认为 " 阵风 " 的优势在于,其设计之初的定位就是集对地攻击 、舰载等方面为一身的 " 多面手 " 。但性能的取舍是有代价的 ,相比之下,歼 -10CE 定位于截击和制空作战,歼 -10CE 的综合制空能力要稍强于 " 阵风 " ——而如今的实战结果印证了歼 -10CE 并非 " 以弱胜强 " ,也不只是 " 纸面数据好看 "。
在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史上,歼 -10 战斗机原型机是里程碑式的。作为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战斗机,歼 -10 奠定了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基础和底气 ,而随着战机迭代,它的美好、进取与深刻却少有人真正体会 。

歼 -10 战机与月亮同框 / 图源:央广 · 军事
5 月 21 日,纪录片《歼 -10 传奇》播出 ,连同多年前的纪实,也被许多人找来重温和留言。从中可见的是,在歼 -10 从 1986 年研发立项到 2004 年最终定型的 18 年间,一群赤诚而有担当的军工人奋发图强 ,摆脱仿制跟随,一心自主研发,以决断和技术攻关缩小了国产战斗机和世界的差距 ,塑造了歼 -10 的优势、骨血与灵魂。
1982 年的冬天,时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接到电话,来人说起中央正筹备重新研制新一代战斗机 ,要召开方案论证会,让他参加。
研制新一代战机任务艰巨,但势在必行 。当时 ,空中力量被认为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主力,中国需要自己的先进战斗机,以免未来受制于人。尤其美苏在军事竞赛中推出了各自的第三代战斗机 ,以中低空灵活机动性和综合作战能力领先世界,且不断升级。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已在研究第四代战斗机,而中国在第三代战斗机上始终没能实现技术突破 。
对宋文骢来说 ,这是一个机会,可以继续歼 -9 未竟的事业。他带着方案去了。
开会当天,一个有机玻璃制成的战斗机模型啪地出现在投影仪上 。" 多有时代感。" 宋文骢情不自禁地说 ,因为这款设想中的新型战斗机不同寻常。

有机玻璃制作了一个飞机模型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三代机获得高机动性的关键,是优化气动布局,而眼前这一个被称为 " 鸭式布局 " ,在外观上,它把飞机的水平尾翼挪到前面来改变气流,这一路径虽被认为更先进 ,能大幅提升机动性,但设计风险和难度也更大 。
对当时的中国,这一路径可不可行 ,一时悬而未决。为了细化和论证设计方案,宋文骢带着团队跑到大山里,做了上万次风洞实验,模拟飞机在空中的状态 ,一点点调整飞机的模型设计。
一年后,总体方案出炉,历经多轮论证和修改 ,1986 年,歼 -10 项目正式立项,宋文骢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

宋文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要把歼 -10 飞机的新产品占比提高到远超国际同行的水平。
在当时 ,中国的工业基础 、生产条件都不具备优势,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已属不易,要比肩甚至超越更是难上加难 ,此前进行 14 年的歼 -9 项目之所以终止,技术指标过高是原因之一,重新出发的歼 -10 禁不起失败。
但歼 -10 研发团队不甘示弱 ,不想做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东西交代了。" 我深切地意识到,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竭尽全力,为国家研制出最棒的飞机 。" 早年采访里 ,宋文骢眼神坚定地说。

宋文骢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按照当时的研发标准,一款新型战机,七成的东西是继承 ,新内容不超过三成。但实际上,运用在歼 -10 上的新产品、新系统 、新技术超过了六成 。关键技术一数,都是几十上百项。
技术攻关谈何容易。在上百项关键技术当中 ,最具挑战性的是数字电传飞控——它和传统依靠人工操纵驾驶杆的机械操控方式不同,后者非常依赖飞行员的操纵技术和体力,作战时的灵活性不足 ,操纵的稳定性也不够,而数字电传飞控把操纵转变成电信号,计算机成为战机的控制中枢 ,给飞机的控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更现实的需要是,必须是电传飞控才能保证歼 -10 作为鸭式布局主战飞机的安全,在高烈度的空战中,减轻飞行员的操作负担 ,发挥战机性能,实现二代机到三代机的革命性跨越。从歼 -10 到日后的歼 -20,没有电传飞控系统 ,就谈不上 " 先进 "。

2008 年珠海航展,歼 -10 飞机首次在世人面前进行飞行表演 / 纪录片《歼 -10 传奇》片段
然而当时,大家对电传飞控几乎没有经验 ,若采用这一方案,风险巨大,太多东西都得改 ,还得从头做起,一开始研究所的领导并不同意 。副总设计师谢品找到宋文骢,因为 " 知道他很愿意接受新的东西 " ,坚信要翻身必须采用新技术,很快,宋文骢点头了。
忆及当时,宋文骢说:" 不能重复人家一步步地走 ,但做出来一定要比他先进比他好,要创新,我觉得要有这个决心。"
技术攻关开始了 。
不同于民航客机 ,战斗机在空中的飞行姿态复杂多变,要对空对地飞行、瞄准躲避、发射不同的武器,可能遇到的状况更是数不胜数。
根据设计要求 ,只有故障频率低于 10 的 -7 次方 / 每小时,才可以忽略。而电传飞控系统就是要提前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飞行状态进行分析整理,并给出解决方案 ,储存在计算机内,由计算机来完成复杂情况下的判断和应急处理。
这是一项复杂、细致而繁重的工作 。而国外不断传来电传飞控战斗机机毁人亡的事故消息,无形中又增加了研发的压力。

英雄试飞员李中华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不只是电传飞控系统 ,航电系统的研发也遇到了计算机技术难题。如果说电传飞控系统是战斗机的大脑,航电系统便是它的神经,传送指令,执行战斗任务 。
二代机的航电系统 ,各个设备自成体系 、相对简单,但三代机的任务非常复杂,之前的技术完全不适用 ,设计团队需要从计算机编程开始,对航电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每一个文件都是成百上千页,费时费力 ,这项工作前后就花了十几年时间。
硬件也得跟着走。为了方便工作,计算机的外壳是被拆了扔到一边去的,内存不够了 ,就加条,CPU 不够了就加板 。大家折腾机器,也折腾自己。
歼 -10 的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整体结构件 ,形态复杂,精度要求又高到毫米级,不能像二代机那样简单焊接,对加工的机床和铣床要求也更严苛 ,而当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只有生产二代机的老机床,加工设备还得先攻关升级。

歼 -10 战斗机的制造者
负责这项技术攻关的是时任中航工业某制造厂室主任钱应璋,这是一个强悍的女人 。她带着团队边设计边试验、边制造边应用 ,这样的研制过程是违背常规的。正式加工的时候,刀对好了,工长甚至吓得不敢按机床的开关 ,成本昂贵,能不能用都是未知数,一旦报废周期还耽误了。
有老专家问她怕不怕 ,她说的是:" 没办法逼着你,那么多大框大梁,我怎么啃出来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就背水一战 。"
当中,歼 -10 的起落架是一个关键部件 ,起落架承担着飞机降落时的巨大冲击力,瞬间最高压力是飞机自重的几十倍,而歼 -10 的起落架要求和飞机同寿命 ,要经受住几千次起降的考验。这不能靠传统的焊接工艺,而需要作为整体结构件来加工。
由于工艺难度太大,团队曾考虑跟国外公司合作 ,但没谈拢,还得自己干。在距离总装不足半年的时间,液压车间工长张林主动提出 ,由他们承接这个任务,并且立下了军令状,在车间里埋头苦干 。最后居然真的按时交付了起落架。

歼 -10 的起落架是一个关键部位 / 截图自纪录片《军工记忆》
" 当时大家都有很高的心气 ,不觉得累,因为人真正兴奋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疲劳的,感觉那会儿是真正的激情燃烧。" 时任液压专业组副组长黄佑回忆道 。
如此忘我的工作状态并不少见 ,甚至连女同志给孩子喂奶,都只能见缝插针。
苟德生是中航工业制造厂的工人,他个子小 ,方便爬进歼 -10 的整体油箱里工作。那时候,他一天就要进出油箱导管几十次,一周下来 ,鞋磨破了,脚趾头露了出来 。但他说,一进厂以后看到飞机 ,很来劲,他想在这里干出成绩。他还记得当时干型号的时候,穿上连体的工作服 ,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1997 年,第一架歼 -10 飞机完成总装,在研制全线期盼的目光中推进试飞站 / 纪录片《歼 -10 传奇》片段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1997 年 ,第一架歼 -10 飞机终于在 " 成飞厂 " 组装完成 。当它缓缓出库,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激动地说着 " 太好了 ",老人家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但工作远没有结束 ,大家的精力与期盼指向首飞的日子。
日子定在了 1998 年 3 月 12 日 。而首飞前一天,一份本该交给时任歼 -10 项目行政总指挥刘高卓签字的放飞前的例行检查文件,却迟迟没有送来。
晚上 8 点 ,刘高倬收到报告,机械师张凤贵在检查发动机时发现有连续漏油,而发动机高温区漏油非常危险。
眼见领导第二天就要从北京赶来视察 ,见证他们十多年来的心血,整个团队倒吸一口冷气。刘高倬决定:通知北京取消专机,歼 -10 改日再飞 。
故障零部件找到了 ,排除了漏油,歼 -10 首飞的日期推迟到 12 天后的 3 月 23 日。
那一天,歼 -10 原型机缓缓推出机库,历史照片记录下跑道上留下一人一机两个背影。那人是总工程师薛炽寿 ,他眉头紧锁,独自伴行两千米,将歼 -10 送到起飞线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从跑道另一头来接棒的是雷强 ,歼 -10 首飞的试飞员。为他送机人群里,有歼 -10 总设计师宋文骢,还有雷强的妻子。
有人问他 ,紧不紧张?雷强嘴上说着不紧张,航医一量脉搏,每分钟 150 多次 ,远高于正常飞行员的每分钟 60 多次 。
陪伴雷强走向歼 -10 的是宋文骢,他对雷强说:你放心,飞机肯定不会出问题。而雷强向宋文骢承诺:您放心 ,只要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了,只要我还能操纵,就算摔我也想办法给你摔到跑道上,让咱们知道 ,这十几年错在哪儿了。

雷强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话音一落,宋文骢眼睛一红 。
接过首飞会签表时,时任中航工业某制造厂主任工艺师李凤山觉得自己手都在抖。回忆起当时 ,他仍止不住哽咽。
下午 2 点 41 分,随着 " 开车 " 指令下达,歼 -10 发动机轰鸣 ,机体缓缓滑动,逐渐加速 。

歼 -10 冲向天空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地面上,飞控专业组长杨朝旭揪着心 ,紧张到歼 -10 离地前都不太敢睁眼看。下一秒,飞机前轮抬起,离地越来越远 ,在空中平稳地盘旋,现场这才欢呼起来。
原定计划里,雷强驾驶歼 -10 绕场飞行三圈后返回,但他申请再飞一圈 ,20 分钟后,他完成了空中预定动作,还差一个收尾。飞机在空中减速 ,调整状态,对准跑道,最后平稳落地 。
雷强从座舱上下来 ,宋文骢迎上前去拥抱,现场许多人都泪眼汪汪,他们最清楚 ,十多年里,这个结果有多来之不易。68 岁的宋文骢说,以后歼 -10 首飞的 3 月 23 日 ,就是他的生日。

歼 -10 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第一个冲上去,紧紧拥抱雷强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但工作还没有结束 。
研发新战机,试飞的时间要占到一半的周期,一次试飞成功不够 ,试飞员要在长年累月飞行中反馈信息、改进细节,为战斗机飞出各种操作边界,包括飞行高度 、速度、过载、攻角 、迎角等参数的极限 ,为战术战法提供数据支撑。
当中," 低空大表速 " 是一个关键试飞科目。他测试的是战机能不能在低空、超低空飞出应有的速度,飞机结构强度够不够 ,这对实战中的低空、超低空突防至关重要 。
在这些极限场景中,哪怕发达国家在试飞三代机时,也经历过摔飞机的事故乃至机毁人亡的惨剧。
飞行事故分等级 ,而时任试飞总师周自全说,在多年的试飞中,歼 -10 甚至没有出现过三等事故 ,而三等事故意味着飞机有损坏,但返厂修理好了可以继续用。
往日种种,无法细数,快进到 2003 年 ,在研发攻关 18 年后,歼 -10 交付部队;2004 年,歼 -10 定型 ,成建制列装部队,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之一;2009 年,歼 -10 编队亮相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 ,宋文骢和更多歼 -10 研发人的故事才走到台前 。

2009 年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上,歼 -10 飞机编队飞临庆典现场上空 / 纪录片《歼 -10 传奇》片段
时至今日,中国战机持续迭代更新 ,但歼 -10 原型机的积淀是追赶比肩的起点和底气,同样可贵的是人的信念与行动力。
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螺丝钉,但他们彼此咬合 、前赴后继 ,最终把从前不敢想、没能干成的事做成了。" 歼 -10" 之所以争气,是因为背后站着这样一群争气的人 。
回想一众纪录片中的画面,一张笑脸格外美丽动人。那是时任歼 -10 试飞副总师袁慧馨,接受采访时她已经 62 岁了 ,眼里依然闪着光,她真诚而纯粹。" 有这个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很满足。" 她笑出声来 ," 我喜欢这一行,真的喜欢 。"

时任歼 -10 试飞副总师袁慧馨 / 截图自纪录片《歼 -10 传奇》
参考资料:
1、CCTV 纪录片《军工记忆 5:歼 -10 战斗机》2018 年 10 月
2 、CCTV 国际:《国家记忆:歼 -10 传奇》2025 年 5 月 21 日~22 日
3、《航空知识》2022 年第 3 期《歼 -10 飞越喀喇昆仑向巴铁》
发表评论